劉豐歌
在文學的廣袤天地里,散文以其自由靈動的特質,與小說、詩歌平分秋色,成為文學百花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相較于小說的虛構敘事與詩歌的韻律凝練,散文如同自由生長的藤蔓,既可在方寸之間勾勒細膩情思,也能在宏闊天地間鋪陳思想長卷。長短之間,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與魅力,也引發(fā)諸多關于散文創(chuàng)作篇幅的思考。
當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方面,有人在報刊和網絡平臺發(fā)文呼吁散文要寫短,仿佛只有短,才能寫好散文,如果篇幅一長,在他們眼里散文就變了味,就成了“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作家對短散文不屑一顧,認為短散文大都是些家長里短、風花雪月的雞湯文字,難出扛鼎之作,難登大雅之堂。只有長篇散文才能構筑起散文領域的“高樓大廈”。
筆者以為,這兩種觀點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其內在品質與表達深度,而非外在篇幅的尺規(guī)丈量。“長”與“短”本就是相對模糊的概念,沒必要在字數(shù)上錙銖必較。正所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要作品質量好,能達到抒情、言志、載道的功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即可。若人為設限,必將扼殺散文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力,限制散文的發(fā)展。
回望散文長廊,經典之作從未受篇幅所囿。自古至今,短散文多有經典之作,如賈誼《過秦論》的深邃史論、韓愈《師說》的雄辯氣勢、劉禹錫《陋室銘》的淡泊高潔、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憂樂情懷、周敦頤《愛蓮說》的君子之喻,皆寥寥數(shù)百字,卻字字珠璣,意境悠遠。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童真況味、朱自清《背影》的深沉父愛、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的鄉(xiāng)愁繚繞、賈平凹《丑石》的哲理思辨,也多為兩千字左右的精品佳作。筆者自身創(chuàng)作,亦多以短文為多,其中《永遠的常香玉》《痛苦的孩子只有淚水》《最美的花朵》《天使的眼睛》4篇散文,均是2000字左右的作品,分別在《文藝報》《中華散文》《光明日報》刊發(fā),其中《最美的花朵》被列入某中學期末考試題!短焓沟难劬Α繁弧逗M馕恼忿D載,并入選2016年《中國散文排行榜》。
但這并不意味著唯有寫短才是散文的專利。也有數(shù)十萬字的長篇散文,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精湛的語言藝術,在散文百花園中綻放出自己獨特的風采。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荒蕪園景中叩問生死、救贖靈魂;彭學明的《娘》深情回望,以長篇畫卷描繪母親堅韌偉大的一生;北雁的《洱海筆記》以博物學家的眼光,細密記錄生態(tài)變遷與人文交融;阿來的《大地的階梯》用恢弘筆觸,展現(xiàn)藏地山川與文化的厚重層疊。這些作品通過對生命、人性、生態(tài)、地理的深度挖掘,均在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近年來全國報刊及故鄉(xiāng)黨報《安康日報》均多次刊登長篇散文來看,文壇對長篇散文的接納度明顯提升。上萬字乃至數(shù)萬字的作品,以其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贏得文學界的一致好評。筆者創(chuàng)作的幾篇長篇散文也是萬字以上的作品,其中3篇拙作被《安康日報》連載。
散文篇幅的長短,實則是不同表達需求與藝術追求的體現(xiàn),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短散文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在有限的篇幅內用精準的文字構建意境、抒發(fā)情感、傳遞哲思,給人以心靈的觸動和思想的啟迪。又因寫作周期短,用稿平臺多,發(fā)表概率大,深受散文作者喜愛,F(xiàn)在許多報刊以發(fā)3000字以下的短散文為主,無疑給寫短散文的作者提供了更多發(fā)表作品的機會。同時,短散文也能滿足讀者短時間內的閱讀需求,人們在茶余飯后,閱讀一篇短散文,既無需花費過多時間,又能獲得文學的滋養(yǎng),可謂一舉兩得。
長散文也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當作者需要剖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追溯漫長的生命歷程、構建宏闊的文化圖景、描繪多維度的人物群像時,沒有足夠的篇幅很難做到全面而深入的表達,長散文能使作者盡情施展筆墨,達到豐滿厚重的效果。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有一種淋漓盡致的閱讀體驗,仿佛跟隨作者一同經歷了一場思想與情感的漫長旅程,獲得短章難以企及的沉浸式體驗。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短散文和長散文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要求各有側重。創(chuàng)作短散文,因篇幅短小,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需要作者具備成熟的語言駕馭能力與提煉能力。每一個字詞都需精準到位,每一處表達都要凝練深刻。以最精妙的語言直擊核心,在有限的篇幅內實現(xiàn)“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而長篇散文的創(chuàng)作,除必須具備短散文寫作的功底外,還考驗著作者的全局把控能力。從結構布局到敘事節(jié)奏,從人物塑造到思想表達,都需要精心設計與巧妙安排。在敘述視角的轉換、時間線的梳理以及內容的詳略處理上,既要避免內容的空洞堆砌,又要防止節(jié)奏的拖沓遲緩,在宏大的架構中保持讀者的閱讀興趣?梢哉f,長散文是對作者思想深度、生活積累、藝術功力的全方位檢驗。
歸根結底,散文的靈魂在于其內在的真摯情感、獨特感悟、深刻思想與藝術表現(xiàn)力。我們無需為散文強行“增肥”或“瘦身”,而應給予其自由生長的廣闊天地。作為創(chuàng)作者,應忠于內心的表達需求,量體裁衣,無論長短,唯求以匠心鑄就精品。如果刻意限制篇幅,難免導致內容淺顯,缺乏深度;如果有意拉長篇幅,又難免導致結構臃腫,冗長拖沓。唯有打破“以長短論短長”的偏見,才能讓散文這片文學園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的普及,手機中包羅萬象的信息涌入人們的視野,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專門靜下心來閱讀純文學作品的時間有限,從這個角度看,短散文似乎更符合當下的閱讀趨勢,能夠滿足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文學享受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長散文就會失去市場,對于那些有深度閱讀興趣、愿意花時間沉浸在文學作品中的讀者來說,長散文依然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未來,短散文與長散文一定會繼續(xù)在文學百花園中相互補充,并蒂綻放。
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應摒棄對散文篇幅的偏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欣賞不同風格和不同篇幅的散文作品,感受散文所帶來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