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楊帥)近年來,石泉縣通過實施“555”舉措,大力推進學校慈善文化教育,并取得了較好效果,引起了全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
堅持五個到位,夯實工作基礎。一是思想認識到位。將其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作為學校落實資助育人、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全面形成扶危濟困、樂于奉獻、熱心公益良好風尚的有效載體。二是組織機構到位。以縣教體局為主,聯(lián)合縣慈善協(xié)會,成立了縣、校兩級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建立完善了慈善教育聯(lián)席會議制度,分年度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職責分工,全面形成了“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三是課程實施到位。在全縣三年級以上班級開設了慈善文化課程,將每月月末一周班會課設為慈善教育課,要求每學期至少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以慈善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各學校全面建立了由教務處組織、語文教師兼任科任教師,由德育處負責、年級組長牽頭、班主任兼任實踐活動策劃、實施、考評的人員保障體系。四是資金保障到位。在縣慈善協(xié)會每年專項投入資金的基礎上,各學校結合工作開展實際及時預算列支經費,有效確保了學校慈善教育課程的正常開設、社會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五是宣傳教育到位。充分利用各類媒介多途徑、多形式、多層次面向社會、師生、家長廣泛宣傳講解慈善教育的重要意義、工作內容及先進典型,有效激發(fā)了廣大師生知慈善、愛慈善、樂慈善、做慈善的社會責任感。
著力五個結合,拓寬教育渠道。一是與學生道德教育相結合。依托全縣品德課程教育及系統(tǒng)“守公德、修品德、崇道德”“三德”教育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將慈善理念、慈善行為、典型人物事跡等內容作為學生“三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建立了學生自入校至離校時間內“處處有慈善、事事皆可為”的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人人育人長效機制,讓學生在提升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 接受慈善文化熏陶,彌補自身道德認知缺陷。二是與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相結合。通過在校園內設置慈善文化知識專欄、書寫慈善文化標識牌等舉措,將慈善文化教育與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有機融合,各學校“做雷鋒式的好少年,奉獻愛心”蔚然成風,“對不起”“請”“謝謝”“您好”文明用語廣泛普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觀念扎根學生心頭,并積極主動實踐。三是與校園主題活動相結合。通過將慈善文化知識與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征文評選、繪畫展覽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巧妙融合,全面營造了“人人慈善”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普遍形成了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務人的價值觀。四是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教唱“感恩的心”和開展“關愛老人,走進敬老院”“義務清掃,潔凈我家鄉(xiāng)”“關愛殘障兒童,慈善捐助”等多形式涵蓋慈善理念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五是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建立健全了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會、辦好家長學校、發(fā)展家長義工、舉行家長開放日和定期家訪等多項慈善文化家校共育制度,積極向學生家長宣傳慈善文化理念,提高家長慈善意識,號召家長積極參加慈善募捐、公益活動,牢固樹立了家庭教育的正面導向作用。
建立五項機制,提升工作實效。一是建立教材循環(huán)機制。各校制定了《慈善讀本》循環(huán)使用制度,不定期教育學生保護好教材,并在每學年末由班主任專人負責教材的收繳。二是建立志愿幫扶機制。結合教育脫貧攻堅及留守兒童關愛等工作的深入推進,以師生為主體、以校為單位,積極組建了多個志愿者隊伍,在多領域、多時段積極開展慈善活動的同時,與全縣近6000余名在校貧困、留守、孤殘、學困等特殊群體學生完成了“一對一”“多對一”或“一對多”長期志愿幫扶結對,積極開展了“扶志向、扶學業(yè)、扶生活”的“智志雙扶”幫扶活動,助力特殊群體學生“物質上有幫助、心理上有疏導、學習上有進步、親情上有聯(lián)系、品德上有提升”“五有”成長目標全面實現(xiàn)。三是建立督導檢查機制。依照《石泉縣中小學德育常規(guī)考核細則》中慈善文化教育相關指標要求,每學期組織開展督導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督促整改落實。四是建立教研協(xié)作機制。充分利用縣、協(xié)作區(qū)、校三級校本研修網絡,切實發(fā)揮10個校本研修協(xié)作區(qū)的牽頭協(xié)調機制,將慈善文化教育納入校本研修范疇,通過開展協(xié)作區(qū)集體研討、教學展示等活動,有效提升了慈善文化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五是建立表彰激勵機制。縣委、縣政府及縣教體科技局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十佳教師”“十佳文明好少年”“美德少年”“自強兒童”等評選表彰活動,大山深處教學點默默任教、無悔堅守的鄉(xiāng)村教師祝祖唐,捐髓救父并入選最美陜西少年的羅曼琳等一大批先進典型脫穎而出,并通過自身慈善道德實踐,不斷激勵著更多學校、師生成為慈善文化教育的示范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