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康
譚文海是漢陰縣觀音河鎮(zhèn)藥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一年時間完成了“懶漢”到“標兵”的逆襲,村民們都說:“譚文海就像換了個人。”
40多歲的譚文海,因父母去世早,自小沒人管教,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氣,平日渾渾噩噩,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就伸手要低保,村民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不喂雞,不僅省心,還省了飼料錢。”幫扶干部買了雞苗讓他養(yǎng),他轉(zhuǎn)手就把雞苗送別人,對此還毫不在意,振振有詞。
藥王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7戶635人,建檔立卡初期貧困發(fā)生率38.6%,“窮習慣了”的村民不是個例。村“四支隊伍”分析研判后發(fā)現(xiàn),貧困戶個人內(nèi)生動力不足是個大問題。觀音河鎮(zhèn)黨委書記李揚說:“精準扶貧要扶在根子上,貧困是表象,根子在于缺乏脫貧志氣,扶志扶技是突破口。”
2017年,為大力弘揚“誠孝儉勤和”新民風,觀音河鎮(zhèn)黨委政府聯(lián)合各村定期開展道德評議,按照“季評比、年表彰”要求,對于評比出的對象通過“紅黑榜”的形式進行全村“亮相”,年底還為貧困戶先進典型頒發(fā)證書、錦旗和積分獎勵,并在村民微信群和干部朋友圈進行晾曬。
第一次評比,譚文海就榜上有名,不過上的是“黑榜”,周圍鄰居三天兩頭拿這事打趣他。村民的玩笑猶如一把鋼刀,扎痛了譚文海的心。“人不爭食眼爭食,成了大家茶前飯后議論的對象,太丟人了。”這下譚文海坐不住了,決心干點正經(jīng)事。于是,他去找?guī)头龈刹浚?ldquo;這次不是找低保,我是來找工作的,有沒有合適的幫我介紹一下?”
幫扶干部看到譚文海的突然轉(zhuǎn)變,對此表示懷疑。他看出了幫扶干部的疑慮,于是與幫扶干部約定:如果有活干,并且自己能堅持下來,來年正月初一時,幫扶干部要親自上門第一個給他拜年。
從他眼中,幫扶干部看到了恒心和決心,欣喜地幫助他協(xié)調(diào)了村公益性崗位,并聯(lián)系建筑工隊,親自做擔保,組織他到工地上當小工。從此以后,譚文海就像裝上了發(fā)條一樣,只要打聽到哪兒需要工人,他就主動聯(lián)系,天還未亮就起床做飯吃,然后早早到達工地。村民見他如此發(fā)奮,有活時都第一時間聯(lián)系他,譚文海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7年底,譚文海被評為自強標兵,在頒獎典禮上為他鼓掌的掌聲最響亮;氐郊液螅谝粫r間把錦旗掛在了大門口,使勁“顯擺”。
2018年正月初一,幫扶干部按照約定,第一個上門給他拜年。當他打開門看到幫扶干部站在門口時,頓時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并發(fā)誓一定要更加勤奮,早日擺脫貧困。
經(jīng)過2年的摸爬滾打,譚文海從小工漸漸變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工,日薪最高達300元,2019年底順利脫貧。如今,走進藥王村,說起譚文海,人人都為他豎起大拇指。
譚文海的變化在觀音河鎮(zhèn)僅是一個縮影。3年來,該鎮(zhèn)大力開展評選表彰自強標兵、好媳婦好公婆、脫貧致富典型等活動,讓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選樹自強自立示范標兵300余人。同時,以“一約四會”為抓手,深入推進“道德評議+愛心超市”建設(shè),探索出精神文化扶貧和推進鄉(xiāng)風文明的新路子,每季度上“紅榜”貧困群眾還可兌換“扶貧愛心超市”積分換取商品。截至目前,全鎮(zhèn)“一約四會”組織和“扶貧愛心超市”實現(xiàn)了全覆蓋。
“‘道德評議’活動開展以來,干活謀事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想方設(shè)法致富的多了,討要救濟的少了。不僅是貧困戶,全體村民把日子往上奔的勁頭越來越足!”藥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明強說。